原子習慣生活實踐-成為更好的自己

David Liu
Jun 27, 2021

--

身體力行!以原子習慣為核心實踐了半年…

繼上一篇分享了【原子習慣的七大核心概念】,本篇著重在分享我如何去慢慢把書中的概念實踐及實踐後的心得:

實踐框架(本文架構)大致如下:
1. 內在認同:向內挖掘內心理想的自己
2. 剖析如何透過習慣成為理想的自己,選擇哪些行動來著手?
3. 為每個習慣建立「提示」及「關鍵行動」
4. 習慣堆疊+誘惑綑綁
5. 塑造環境,提升行動達成可能性
6. 實踐後的補充(實踐之路困難重重)

〈原子習慣〉的知識實踐

1. 〈身分認同〉先問問自己:想成為什麼樣「更好的大衛」?

其實光是這第一個問題就有點難度,尤其是我們在生活中有太多的角色,每個角色都會有理想中的樣子,如此就發現有好多行為和心態,在理想上都可以做調整。而另一方面,可能還需要釐清的是,所謂的「理想的自己」是否只是別人的影子,或許不完全適合自己? (直接進入自我探索的宇宙中…)

當我給自己一周的時間整理,最後我用「形容詞」去描寫未來那位我所期待「更好的大衛」:

2. 如果是這位「更好的大衛」他會做什麼事?培養什麼習慣?

在建立「執行習慣」之前,我們必須要先認識自己,除了上面的自我探索之外,還包含自己本身既有的習慣。只有先覺察既有習慣,著手改變才會有用。(書中有介紹小工具-習慣計分卡

為了培養及有效維持習慣,我將這四個形容詞化作具體的行動,並將他們拆分成為最小單位。所謂的具體行動,可以發現上述給自己行動中都包含了:頻率、時間點、時長、行為本身還有量化單位。這會有助於我們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這個時間點要做什麼。

3. 除了為習慣設定提示,我們也能將提示與關鍵行動盡可能綁在一起:

為了讓提示顯而易見,針對「澡前伏地挺身」,我特別在浴室門口放上瑜珈墊,當我看到瑜珈墊,會讓我鼓勵自己走到浴室門口快速執行。
而在「閱讀」的部分,我也準備了一個專門裝書的側背袋,我發現在人擠人的車上,會很不想從書包中翻找書或物品,當有了側背袋,一方面讓我有意識自己多背了一個袋子要記得看書之外,也讓我更容易執行。

4. 習慣堆疊+誘惑綑綁,加速新習慣的建立。

習慣堆疊是將既有的習慣新的行為結合在一起,讓自己更容易從既有習慣中獲得提示,進而改變。
標準公式:做完[目前的習慣]之後,我會執行[新的習慣]。

誘惑綑綁則是將想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綁在一起,透過對於「獎賞的預期」來推動自己執行新習慣。
標準公式:執行完[新的習慣]之後,我可以執行[想要的習慣]。

我的習慣追蹤清單

這部分我比較好落實的,是在「澡前伏地挺身」,直接舉例:
[脫衣服走到浴室門口]之後,我會做[澡前伏地挺身 2 分鐘]
完成之後,開心地帶著些微汗水走進浴室沖澡。

對我來說還有一項無形的獎勵,是來自個人對於掌握選擇權的內在渴望。當我能確切地認知到「我每個行動都在為未來更好的自己與平凡的自己之間投票」,我會很享受這種具有選擇權的感覺,這讓我更有能量也更有動力去執行習慣。

5. 我該如何塑造好的環境,讓自己更容易進入狀態?

習慣的改變取決於我們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。因此,我去檢視了自己常在的環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係。

睡前昏暗的燈光,會讓我更容易沉澱,搭配手機提示來完成感恩的習慣。
在浴室門口放瑜珈墊,讓我更直覺地先做 2 分鐘的伏地挺身,再走入浴室。

6. 善用「兩分鐘法則」,讓習慣的執行門檻變得更低,頻率更容易維持。

「澡前胸肌」的習慣,一開始我給自己設定的是洗澡前做三分鐘,結果出乎意料地完成度很低,後來降為兩分鐘,透過降低執行的難度,完成度就有將近 50 % 的顯著提升。

另外要發掘決定性的瞬間,透過記錄作息,會更容易去掌握「關鍵時間」:回家的時間,還有「關鍵行動」則是「洗澡」。

只要掌握這瞬間還有行動,我發現維持「澡前胸肌」還有「23:00關燈」容易許多。

7. 習慣追蹤及獎勵,讓自己努力保持下去

善用小工具對於培養習慣有絕對的幫助,市面上有蠻多設計給習慣培養的應用程式,只要搜尋關鍵字:Habit Track 就會出現。

而我所使用的為 Habit Tracker,他的介面單純,且可以設定多元頻率及類型,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做微調,推推!

每當我好好完成習慣清單,我就會把他分享到社群媒體,對我來說,分享是種給自己的鼓勵。

實踐到目前為止的心得

目前我已經有幾個習慣已慢慢被培養,每天要完成它已明顯不費力,分別是「澡前胸肌」以及「感恩的心」,這真的要好好感謝自己。

透過以上概念實踐,我更加相信書中理論的可達成性。然而,要慢慢讓習慣上軌道,除了要努力跨過「失望之谷」之外,還有兩個要素要把握:

  1. 有意識地固定檢討並優化,隨時微調的這個動作,都會給自己多增加內在動力,讓習慣可以重啟或更順暢。
  2. 找夥伴同行,可以讓自己堅持更久,彼此互相鼓勵,關心彼此習慣的實踐狀況,不只帶來督促自己的效果,也讓中間障礙更容易被解決。

「我真的有走在所謂『更好的大衛』的路上嗎?」

捫心自問,我並沒有因此加薪、人生翻轉,但我相信這些小習慣的累積,將確實把我推向理想的自己,它也將成為我未來要實行更多、更具挑戰的習慣實,相當重要的一股能量,如同以上所述,它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,我相信過了不久,當習慣穩定了,更好的大衛 2.0,就會加入心的習慣清單中!

實踐的路上,要找到夥伴並不容易,但透過「分享」會給自己能量,也會讓身邊那些可能成為你夥伴的朋友或路人,有機會與你相遇。所以,也歡迎大家留言或用任何形式,與我或身旁的朋友,分享你的經驗及旅程喔!

後記:並不是每天都如此順利…

在實踐過程中,我一共失敗3~4次 (通常一次就是連續 MISS 超過一週),至於失敗的原因,主要歸類如下:

1. 意志力不強就算了,既有環境還無法維持才是重點:

超過兩天的出遊就是最常發生的情況,例如山上露營、住民宿和回阿嬤家等。因為環境改變,有些提示也不會出現在生活中(例如浴室門口不會放瑜珈墊);更常是因為聚會愉快的氣氛,讓自己貪玩或傾向熬夜。

2. 無法掌握決定性的瞬間:

通勤閱讀的失敗就是最佳例子,有時候睡過頭選擇騎機車上班,或者是跟同事一起下班,這時候就完全不會想要看書,或甚至根本不會出現提示(無聊找事情做)。

然而,透過每天記錄自己的作息,我發現「回家的時間」影響了「洗澡的時間」也影響了「澡前胸肌」的習慣,晚洗澡,也會拖延了睡覺的時間,從這個觀察來看,就會發現對我來說,維持習慣的重要關鍵,可能會是我回到家的時間,這也會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如何彈性調整我的習慣及提示,還有聚會的安排。

3. 心態炸裂:

身而為人難免會陷入情緒低潮,或者是工作瓶頸,我發現日常的消極態度也是習慣失守的潛在危機,自己也經歷過,在那段期間自己甚至會有意識地對提示視而不見。這不只是反映了保持正念的重要性,也要強化自己的角色認同,讓自己不論情緒好壞,都能維持習慣。

4. 大量分心:(例如下載了新遊戲)

在實踐習慣的期間,我下載了新遊戲,導致我打開手機的時間分出了一大半的時間在遊戲,一個人的注意力真的有限,當遊戲分掉了一定比例的注意力,很多提示就無法被注意到(包含手機設定好的提示),連提示都會被忽視了,更遑論習慣能有效實踐。

因此,在注意力的管理上,還有時間的分配上,也可以善用一些工具:螢幕保護時間

真的有效!

希望透過我的經驗實踐分享,可以讓更多人一同參與〈原子習慣〉帶給自己的改變,如果你覺得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或任何的啟發,請不吝惜你的掌聲!

Click your claps!

--

--

David Liu
David Liu

Written by David Liu

Being who can change difficult situations with positive impacts.

No responses yet